澎湖地名拾趣


 


澎湖當地有人說:竹灣沒竹,花宅無花,花嶼也無花,鳥嶼無鳥(鳥很少),小門沒門,那這些地名的由來如何?讓我們看看文獻資料上的典故:


 


澎湖有幾個地名稱為<>


如馬公市前寮里,白沙鄉後竂村,湖西鄉南寮村、北寮村及西寮村。


這是當時先民移民澎湖時登岸方位及先後所命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


 


五德里原名「雞母塢」,因為村落後面有個小山,形狀像母雞蹲著孵小雞而得名


 


山水里原名「豬母水」,在古代,山水里沿海的大型水產動物較多,其中有一種叫做「土婆」(土婆是閩南話,牠是一種巨大八腳魚,每隻多在一百多斤以上,十分嚇人),常常爬到海岸覓 食,而先民養豬都未設豬舍,毛豬常在海岸活動,當「土婆」發現毛豬,立即快速地追趕上來,用八支巨爪將毛豬逮捕入海吃了,先民看到這種情景,就以此為地名,叫做「豬母落水」,目的是要大家提高警覺,不要隨便放任毛豬到海岸活動,避免被「土婆」抓入海吃掉。


 


西嶼鄉原名「寡婦島」因為當地發生海難而而死亡的人數居全島之冠,而寡婦人數也就多,外地人就稱之為寡婦島。


 


早期馬公市有三個聚落稱為甲:當時有句俗話說:「東甲好筆尾,南甲好櫓尾,北甲好龜粿」。
這是說明當年「東甲」居民多是讀書人,「南甲」居民多是船家以捕魚及擺渡為業(櫓,是船漿),「北甲」居民多是做糕的師傅。


 


重光里,古代叫做「後窟潭」因為里內有三個天然小池塘


 


鎖管是小管港台語的諧音,鐵線原名鐵線尾,前寮原名煙墩仔。


 


石泉原名石井,因為在石泉里西南方角落,有個自然破裂的石孔,只有一台多尺深,卻能不斷地湧出泉水,水質極好因而得名


 


菜園~此地水源豐沛,種菜的好地方,因而得名


 


嵵裡~在嵵裡里村落外面,有一座「紗帽山」,「紗帽山」左右各有一座較低的小山,右邊那一座叫做「紗帽匙」,左邊這一座叫做「帽匙山」。
「紗帽」,是古代官員戴的帽子,「紗帽匙」是閩南話,意指冠耳),「匙」與「嵵」諧音,是嵵裡里村落,剛好位在紗帽山內側因而得名。總之,就是說村落位在「紗帽匙」(紗帽冠耳)的裡面


 


風櫃~原名風櫃尾,村落東南方有個石洞,洞上面有個小石孔向天,每當大風浪來時,波浪洶湧,水煙(柱)就從小石孔沖出,從遠處聽,風浪沖激石穴就像拉風箱的聲響,因此就取「風櫃」(風箱)尾。」作地名。也就是說,風櫃這個地名,是位在風箱的尾端


 


虎井原名好井,閩南話虎與好諧音,那口井的位置在虎井島東端,在清朝雍正年間,「媽宮」曾有部分先民,遷居到虎井島落戶,以捕魚為業,才發現島上那口井,井泉可以飲用因而得名,叫做「好井」。
後來所以改名為「虎井」,相傳是有一次島上一位家庭主婦帶著小孩去汲水,但不幸,那個只有幾歲大的孩子因為不慎摔落井中喪命,島上先民因而改口叫它「虎井」,以示那口井是會吃人的「虎」之意,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去汲水時必須防範摔落井中。


 


安宅里,清朝時代叫做「鮓腳嶼社」,日本時代改稱「宅腳嶼」,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,才獨立為一個里,叫安宅里。
澎湖縣政府文獻小組成員 謝頂甲 先生是安宅里人,他認為安宅里先民取「鮓腳嶼」作地名,原因是該里沿海盛產鮓魚,後來日本人改為「宅腳嶼」,由於「鮓」嶼「宅」這兩個字音差不多而被誤改了


另據日本民俗學家安倍明義說,日本政府改稱「宅腳嶼」也有「典故」,因為早年的安宅里現址,冬季避風,當地先民種植許多高麗菜,菜圃特別多因而得名。
他解釋說,「宅腳」這個名詞,閩南話說「宅仔腳」,是指菜圃的意思,因為澎湖冬天風大,人們於冬天種植蔬菜時,必須先用硓古石(珊瑚礁)圍築防風牆防風這防風牆澎湖居民都說成「宅仔」、「宅仔內」、「宅仔腳」等,歸納起來就是形容菜圃的意思。


 


興仁原名雙頭掛.意指村落南、北兩頭都懸(懸,閩南話叫掛)著一座山


 


成功村,原名叫港底村,因為海水流到港底村東側的低窪地已到盡頭,乾潮時低漥地又很像乾涸的海底因而得名。


 


青螺~位在村落東南角落的虎頭山,原來叫做「青螺山」,因為它的形狀像顆大螺,標高 三十三公尺 ,夏季青草覆蓋,先民因而取「青螺」作地名。


 


湖西鄉尖山村,自古迄今都叫尖山,但實際地形卻是一片平原~卻不知何故?


 


紅羅村原名叫做「紅林擔(罩)」,「擔」這個字是土話,實際的意思是「罩」。
就是許多紅樹林長在一塊的意思。

湖西鄉高齡居民都知道,在青螺魚塭未開發前,自青螺村到紅羅村西側那一片沼澤區,曾經長滿一大片茂盛的紅樹林。是,自從青螺魚塭開發後,及山水里海岸營造了防波堤,這兩處海岸的紅樹林就更少了


 


鼎灣~是指村落沿岸的港灣呈圓形,像「鼎」(鍋);這是取港灣的形狀作地名,從鼎灣村向西看,環繞著鼎灣、中西、中屯等村落的港灣,是圓形的,像個「鍋形的港灣」,「鍋」,閩南話叫做「鼎」。


 


菓葉~菓葉是一種植物,學名是「黃槿」,閩南話叫菓葉,由於村落北側坡地生長一大片菓葉林而得名。


 


龍門村,原名叫做「良文港」解讀成白話就是「好文章」或「好文化」之意,是個出賢人、名人的地方。因為在良文港外不遠的海面上有兩個無人島,一個叫「查埔嶼」,另一個叫做「查某嶼」,這兩個無人島的形狀,一個像香爐,另一個像 筆架。在古代,皇帝在早朝時,案上一定放置一個香爐,用於焚麝香,殿中香味繚繞;此外案上也放置一座筆架,供皇帝批閱文武官員的奏摺。
從前述的先民傳說典故裡,可知良文港可能出一位像皇帝那樣的名人或賢人,基於有香爐與筆架形狀這兩個無人島的存在,而皇地批寫的文字必是好文章,「良文」這個地名,也就因地取名。

在清朝時代,「查埔嶼」及「查某嶼」的形狀,酷似香爐與筆架,一直到近年來也許是不堪歲月及大風浪侵蝕,才漸漸變形,不太像了。

後來,澎湖地方政府了解了「良文港」居民的前述傳統說法,因此改為「龍門村」,「龍」象徵皇帝,「門」外有香爐及筆架,頗合民意。


 


白坑村,清朝時代叫做「白猿坑社」,日本時代稱為「白猿坑」


與村落的海岸盛產「砱仔」有關。「砱仔」是閩南話,是指珊瑚礁的斷枝;那些斷枝隨著海浪漂流到岸邊後,經歷數千年風雨歲月的侵蝕變成白色,成為製作石灰的最好材料。
在澎湖,只有白坑村海岸堆積的「砱仔」最多,據文獻記載,在清朝中期就已有先民在此處落戶經營「灰窯」,製作石灰做建材。相傳在乾隆年間,「白猿坑」有個男人是灰窯的長工,由於工作時滿身滿臉都沾著白灰,像個全身塗滿白粉的人。有一天,他的太太有事到灰窯找他,看到他滿身白灰,便脫口而出說:「看你滿身都是白灰,像一隻----白猿」,從此,先民就取「白猿坑」作地名。


 


瓦硐村原名瓦當,俗名巷港,原因是瓦硐港口有一條航道像「巷子」的緣故,至於「瓦硐」這個地名的由來,是因為古代村落有不少人做官及富有的人家。
在古代,凡是官家及富戶,居家建築屋頂都蓋弧形琉璃瓦片,這種瓦片閩南話叫做「瓦硐」,因而得名。


 


吉貝~打賊島~在澎湖凡是取「吉」這個字作地名,閩南話是指有貝塚及荒僻的地方。
「那個所在足乾吉」!這是早年在澎湖高齡居民常講的一句話,意指「那個地方是個不毛之地」,先民取「吉貝」作地名,是否比喻此意尚待查證。


 


岐頭村,先民取「岐頭」作地名,是根據地形,從白沙鄉公路向東方「岐」(岔)出一條小路,延伸到白沙島最東端的半島,就叫做「岐頭」


 


港子村,清朝時代叫做「港仔社」,「港仔」閩南語是指小港口,因為港子村沒有像樣的港口,如果勉強說有,就是從港子國小前面一條通往岐頭的防波堤,取小港務口作地名倒也適當。


 


赤崁村~在澎湖,凡是地名叫做「崁」,村落附近海岸必然有懸崖,因為「崁」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懸崖,如赤崁村後海岸就有一系列天然玄武岩懸崖因而得名。


 


講美村,清朝及日據時期分別叫「港尾社」、「港尾鄉」港尾是指港口的尾巴,因為講美村的港口,是從鎮海沿岸向南延伸,直到講美北岸,東岸已經是白沙本島尾端,再往東就是中墩島了,因此稱為港尾。


 


員貝村,先因為員貝島的形狀像一個「員形的貝」,「員」與「圓」諧音,因此古代人都將「圓」寫成「員」。


 


鎮海村,是澎湖的古老村落之一,明朝萬曆年間就有先民居住了,地名叫做「鎮海」,是因為有的先民來自浙江省鎮海縣,為了紀念先民居住地而取的地名。


 


通梁,傳說是因為先民遷居澎湖後,仍然常常開船回到閩南老家砍伐或購買木材,運到澎湖蓋房子,從澎湖到閩南必須跨越台灣海峽,叫做「通」,自閩南運木材回澎湖當作房子的大梁,叫做「梁」因而以此作地名。


 


大池村、池東村及池西村這三個村落的地名,先民取名單純,以村落附近有天然的大、小池塘而得名。


 


二崁村,是西嶼鄉最小的村落,「崁」這個字閩南話是指懸崖,取「二崁」作地名,是因二崁村沿岸的「崁」不高,比白沙鄉大赤崁沿岸的系列懸崖低,故名「高度次於大赤崁之意」


 


竹灣村原名「竹篙灣」,但不生產竹子,「竹篙」是閩南話,指竹竿,「竹篙灣」是指港灣裡插著許多竹竿。


澎湖先民最先使用的捕魚漁具就是「立竿網」:即在乾潮時,將漁往定置在沿海海底,滿潮時才使用竹竿把漁網撐起來,高於水面,由於古代沿海魚類很多,用這個方法捕魚,作業簡單,無風險,因此先民大多以「立竿網」捕魚為業。
在古代,由於竹灣村港灣每天定置林林總總的「立竿網」,「竹篙」(竿)林立而得名


 


小門村,是西嶼鄉唯一的小離島,由於西嶼鄉本島與小門島之間有一條水道,兩岸峭壁矗立,像個小水門而得名,現在兩岸之間已建了小橋,「小門」以消失。


 


潭門~挽門~你是澎湖人,如果有人問你「挽毛潭」在那裡,你可知道?從明朝永曆年間開始,望安鄉潭門港就叫「挽毛潭」了。
相傳,由於古代交通不便,望安島的婦女要去一趟安平或馬公非常困難,而婦女要出遠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化妝,古代婦女的化妝,主要是用兩條細線交叉,將臉上的汗毛夾掉,叫做「挽面」或「挽毛」。

婦女們唯恐船提前開航,就提早到港口一邊等船,一邊「挽毛」化妝,日子久了,婦女們在港口「挽毛」的畫面一再出現,人們就叫它「挽毛潭」了。

先民所以叫「潭」而不叫「港」,是因為先民看到港口呈半月形狀,就習慣叫「潭」。


 


中社~花宅~宅」這個字,閩南話意譯是「圍著防風牆的菜圃」,由於澎湖東北季風強勁,風期一年之中長達六個月之久,因此菜圃必須圍築防風牆加以保護。
「花宅」這個古老的村落並沒有百花盛開,先民之所以取它作地名,相傳原因是清朝初期,有一戶人家的菜圃種了許多的高麗菜、大蔥、白菜等,這些蔬菜產期過後就會開花結籽,人看到「宅」裡頭開滿了菜花因而得名。


 


花嶼~先民取「花嶼」作地名,島上卻沒有花,令後代子孫不知所以然。但是,這是個誤會,先民並無意取「花」這個字為地名,而是由於島上的土石性質,與大陸東南沿岸相同,島上有花崗石,先民取地名時,可能嫌以「花崗石嶼」作地名太長,因而簡縮為「花嶼」。


 


七美島~大嶼~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,有一批海盜登陸「大嶼」企圖劫財劫色,島上七位美女因不願受辱,遂相邀投井殉節,海盜退去後,人們將井埋了,成為一處墓塚,後來的人 在墓塚上立碑紀念,叫做「七美人塚」。因此,島上先民即取地名叫「七美島」。


 


鳥嶼~是因為多鳥而命名,且稍早的志書還記載鳥嶼有北鳥嶼和南鳥嶼之分。然而時至今日過度開發,島上已少有海鳥棲息;所以島上部分居民堅持是因為從另個角度看島呈鳥形而命名;也有說因為該島東北方的玄武岩懸崖下有一凹地,極似鳥巢而名之。


 


資料來源:http://blog.yam.com/chensanli/article/21187662


 


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勝友S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